静电植绒的起源、发展与未来
发布时间
(1).png)
古代起源——中国是公认的发源地
植绒技术于3000多年前在中国首先起步,最初以树脂之糊粘性的东西涂在物体上,然后撒上木纤维或其它细粉状东西用于装饰,这便是植绒的雏形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类似植绒技术的织物,证明了其悠久的历史。
发展
12世纪—17世纪,植绒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东和欧洲。约中世纪时期,德国人改进了这一技术,开始使用粗麻布作为基材,用胶水粘合羊毛短纤维,生产出用于保暖的廉价挂毯和家居装饰品。这种产品在德国被称为“Flokati”或类似词汇,这可能就是英文“Flocking”一词的词源。
18-19世纪末,工业革命带来了机械创新,出现了第一台机械式植绒机。这些机器通过振动筛网或旋转刷子,将纤维洒向涂有粘合剂的表面。机械植绒虽然效率提升,但纤维的直立性和均匀性不佳,且纤维的排布是随机的,导致绒面质量无法达到很高标准。
技术革命——静电植绒的出现(20世纪30年代)
1930年代,德国科学家取得了静电植绒(Electrostatic Flocking)的技术专利:利用高压静电场,使纤维带上电荷,像无数根小针一样,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被加速并垂直植入涂有粘合剂的基材上——这便是植绒历史上最重要的革命。欧洲开始将植绒技术用于建筑内饰装饰,如教堂、皇宫的墙壁装饰。
这一发明使得植绒技术真正实现了工业化、大规模和高品质生产。静电植绒技术的出现,完美地解决了机械植绒时代无法克服的纤维取向难题。
技术突破
50-60年代,德国通过静电技术实现工业化植绒生产,奠定了现代植绒技术的基础。
中国于70-80年代引进该技术,90年代开发多套色植绒设备并获得专利。
此后,静电植绒技术迅速渗透到工艺品、服装面料、包装以及汽车内饰等装饰品类的各个角落,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工艺。
未来——重生以拥抱多功能应用
近几十年来,静电植绒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于工艺相关领域,对创新应用或功能实现方面的探讨几乎未见涉及,这一局面在近十年迎来重大转折:自2010年以来,相关领域的研究数量呈现显著增长态势,因其简单易行地构造垂直阵列结构的卓越优势,已在传感器、组织工程、蒸发器及热管理等多个方向崭露头角。
通过静电将高长径比纤维附着于基底,可实现对纤维取向的大规模调控,从而形成多孔或毛发状结构。这种技术优势显著:不仅能提升微力检测灵敏度,还具备大比表面积、增强反射/吸收性能、提高表面粗糙度、各向异性结构以及强化的机械性能等多重优势。尽管在实现功能性材料高度定制化图案方面仍存在挑战,但静电成纤技术在复现天然绒毛结构(如绒毛和纤毛)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,这将为仿生学与功能应用领域带来更卓越的技术突破。
